DB33T 897-2013 松褐天牛诱捕技术规程

ID

4818937BEF4644E8A4BA5608B0658F76

文件大小(MB)

0.16

页数:

5

文件格式:

pdf

日期:

2013-11-12

购买:

购买或下载
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
ICS 65.020.20,B05,DB33,浙江省地方标准,DB 33/T 897—2013,松褐天牛诱捕技术规程,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rapping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,2013 - 10 - 14发布,2013 - 11 - 14实施,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,DB33/T 897—2013,I,前 言,本标准根据GB/T 1.1-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,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,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,本标准起草单位:浙江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,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吾中良、陈卫平、牟建军,DB33/T 897—2013,1,松褐天牛诱捕技术规程,1 范围,本标准规定了松褐天牛(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)诱捕技术的术语和定义、松材线虫病(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ickle)疫情监测、松褐天牛诱杀、诱捕器管理与维护、档案管理等技术和要求,本标准适用于松褐天牛引诱剂对松褐天牛的监测和诱杀,2 规范性引用文件,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,GB/T 23478-2009 松材线虫普查监测技术规程,LY/T 1867-2009 松褐天牛引诱剂使用技术规程,3 术语和定义,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,3.1,松褐天牛引诱剂 attractant,又称蛀干类害虫引诱剂、M-99引诱剂,系萜烯类与有机溶剂按比率混配得特异性植物源引诱剂。该剂的挥发性物质对松褐天牛成虫的寄主搜索、补充营养和产卵等系列行为具有引诱导向作用,切断天牛与松树的链接,需与松褐天牛诱捕器组装使用,3.2,松褐天牛诱捕器 trap,利用松褐天牛成虫的寄主搜索、补充营养和产卵等行为特性将其诱捕的装置,需与松褐天牛引诱剂配合使用,3.3,监测 monitor,调查一定时间、一定区域松褐天牛的发生情况,包括种群数量、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等,4 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,4.1 诱捕器设置,4.1.1 设置时间,DB33/T 897—2013,2,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始见期前夕至当年松褐天牛成虫终见期使用。宜在4月中旬至9月下旬使用,4.1.2 设置方法,4.1.2.1 松材线虫病的疫情监控区,在山脊、林道旁空气较流通处,直线距离间隔140 m定点挂置1个诱捕器。每个监测点设置诱捕器3个以上。把木棍分别固定在2株临近的树之间,诱捕器挂在木棍中间,用铁丝绑牢,也可将诱捕器直接悬挂固定在树侧枝上,诱捕器下端离地面1.5 m,分别对每个诱捕器进行编号并记入诱捕器设置记录表(见表1),表1 诱捕器设置记录表,乡镇 村 记录人:,诱捕器编号,诱捕设置点林分概况,诱捕器设置,引诱剂更换情况,备注(损坏维护等情况),日 期,小班号,4.1.2.2 打开引诱剂瓶盖,撕去瓶口密封膜,置于诱捕器上专用位置;瓶内引诱剂挥发完时更换引诱剂;诱捕器集虫罐底部开有排水孔,诱捕松褐天牛成虫活体,4.2 松褐天牛收集,4.2.1 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期间,每天将各诱捕器集虫罐中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收集取回,4.2.2 松褐天牛收集记录表见表2,表2 松褐天牛收集检验记录表,诱捕器编号,记录人,检验结果,(是否带松材线虫),鉴定人,备注(天气等变化情况),收集日期,♀虫数(头),♂虫数(头),检验日期,一,二,4.3 松褐天牛线虫检验,收集取回的松褐天牛以诱捕器为单位进行线虫分离检验,确定是否携带松材线虫,检验结果记入表2,4.4 松材线虫病疫情范围确定,4.4.1 检验发现带有松材线虫,表明该监测点发生松材线虫病,4.4.2 以检验发现带有松材线虫的诱捕器为中心,半径70 m范围内,查找死松树或采用“流胶法”诊断病树,采集样品进行分离检验,确定疫情发生小班和面积,4.4.3 样品采集方法按照松材线虫病普查监测技术规程(GB/T 23478-2009)执行,5 松褐天牛诱杀,DB33/T 897—2013,3,5.1 诱捕器设置,5.1.1 设置时间,诱捕器设置时间按4.1.1执行,5.1.2 设置方法,5.1.2.1 诱捕器设置方法按4.1.2.1设置。分别对每个诱捕器编号并记入表1,5.1.2.2 打开引诱剂瓶盖,撕去瓶口密封膜,置于诱捕器上专用位置;瓶内引诱剂挥发完时更换引诱剂;诱捕器集虫器中保持1/3量的水,防止松褐天牛逃逸,5.2 松褐天牛捕杀,5.2.1 每隔5天~7天检查一次,收取诱捕器集虫罐中的松褐天牛后集中杀死,5.2.2 松褐天牛诱集记录表按照表3执行,表3 松褐天牛收集记录表,诱捕器编号,记录人,备注(天气等变化情况),收集日期,♀虫数(头),♂虫数(头),6 管理与维护,6.1 诱捕器设专人管理和维护。使用前,应全面检查,6.2 诱捕器使用期间,定期巡查维护,发现损坏时应及时更新,6.3 及时收集松褐天牛,更新引诱剂;清洗集虫罐,诱杀集虫罐补充清水,7 安全要求,7.1 诱捕器设置点周围及诱捕器上,应有明显警告标识和文字说明,7.2 引诱剂应注明不得食用和避免与火源接触等安全警示,在运输、储存和使用过程中,应遵守LY/T 1867-2009的规定,7.3 使用完的引诱剂瓶和诱捕装置及时回收,8 档案管理,8.1 各监测点应对 原始数据进行整理、统计、分析,8.2 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、松褐天牛诱杀、分离检验等记录材料及表格数据按年度、类别建立档案,归档管理,_________……

……